特色小吃网

当前位置: 特色小吃网 > 做法 > 文章页

年入11.54亿,又一门低调生意火出圈

时间:2025-04-20 08:0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6 次
年入11.54亿,又一门低调生意火出圈,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小面,这种重庆最常见的主食,如何被做成一门大生意?

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重庆小面”,准备上市了。

4月15日,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中式面馆*股”。

创办11年来,这家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川渝风味连锁面馆以平均每10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将400家门店铺进22座城市。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算,遇见小面为*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及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

小面,这种重庆最常见的主食,如何被做成一门大生意?

01 -

街边小店的逆袭

2014年,三位年轻人在广州体育东横街一个仅30平米的小店里,挂上一条横幅,开启了“遇见小面”的创业之旅。

创始人宋奇200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之后又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麦当劳(香港)、百胜餐饮(广州)等世界500强企业。

在创办遇见小面之前,宋奇尝试开过茶餐厅、饺子馆,都赔本了。第三次转型,他们决定做重庆小面,这源于《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经常说自己爱吃小面。

宋奇夫妻俩远赴重庆,向夫妻老店拜师学艺。他们成功将麻、辣、鲜、香的味觉体验,转化为“油温210度”“20g盐”这样精确的理工式操作手册,让街头小吃成功转变为可规模复制产品。

此次转型成效显著。几个月下来,日流水从一天一千块涨到七八千元,日翻台20多次。宋奇意识到,一方面市场接受小面;另一方面,流程可复制,意味着能够连锁。

然而,“重庆小面的品牌化和连锁化并没有案例可参考,只能我们自己去摸索。”

探索产品花了最多精力。在店铺开了几家后,宋奇就发现“遇见小面”不能只有小面,顾客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很高。“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随着消费频次逐渐增多。他们吃过一个产品后,就更想品尝不一样的东西。”

宋奇和团队就把川菜、重庆菜和小面进行了融合,先后推出了许多创新菜品。宋奇更愿意把“遇见小面”看做是一家以重庆小面和川渝小吃为主打综合性小餐厅。

02 -

一碗小面的数字化之路

除了招牌重庆小面,遇见小面目前还拓展出川渝特色小吃、烧烤、现炒浇头面等丰富的产品线。

它的核心产品是重庆红碗豌杂面,这碗面让广东人“又怕又爱”。

为了打造出独特的口味,团队多次深入重庆学习。他们将“干溜”小面的浓烈风味与广式餐饮的精致体验巧妙结合,既保留了川渝美食的麻辣灵魂,又通过“微辣”选项满足了南方消费者挑剔的味蕾。

真正让遇见小面脱颖而出的,则是其早早建立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从*家店开始,微信点餐、标准化调料配比、智能订货系统就取代了传统餐饮依赖“手感玄学”的模式。

当同行还在为人工排班等问题烦恼时,遇见小面已经开始利用算法预测客流、依靠数据驱动供应链,而且能让95%的顾客心甘情愿扫码下单。

这种“后台复杂、前台简单”的运营方式,使遇见小面在2019年后的扩张过程中能极大压缩成本。即使疫情期间,扩张也没有停止。2020年下半年,“遇见小面”狂开50余家店,完成超百家店目标。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5日,遇见小面的餐厅网络涵盖中国内地22个城市的374家餐厅,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家餐厅。

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73.27%,新一线、二线城市分别占比7.59%、16.50%。

这碗人均消费32元的餐馆,已成为中式面馆赛道中增速最快的黑马。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度至2024年度,遇见小面分别实现收入约4.18亿元、8亿元及11.54亿元人民币;年内利润分别约为 -3597.3万元、4591.4万元及6070万元人民币。

03 -

中式面馆的机会

遇见小面所处的中式面馆赛道,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而其中的“川渝风味”细分市场更是发展迅猛。

据行业报告显示,整个中式面馆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2.7%的速度增长,从2020年的183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962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5100亿大关,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海底捞的体量。

川渝风味面馆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年复合增速达13.2%,妥妥的“辣味经济”扛把子。

这背后,藏着中国人“嗦面”的硬需求。既能当快餐填饱肚子,又能当小吃解馋,还自带地域文化Buff,可谓是餐饮界的“六边形战士”。

2021年至2023年,中式新消费投资浪潮兴起,粉面馆赛道涌现出一批头部品牌,除了遇见小面,还有张拉拉、陈香贵、马记永以及和府捞面等。

2023年之前,中式餐饮备受资本青睐,粉面馆赛道更是有由高瓴创投、腾讯投资、金沙江创投、红杉基金等组成的明星阵型加码输血。

但从2023年至今,资本对新消费赛道逐渐回归冷静。

04 -

资本的青睐

遇见小面能杀出重围,早被资本圈的“老饕”们盯上了。青骢资本、九毛九、弘毅投资,碧桂园等一众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也投身其中。

“遇见小面”早在2014年底及2015年初分别拿到两笔天使轮投资,共计300万元,投资方为投资人顾东生和青骢资本。2016年获得来自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的2500万元A轮融资。

弘毅投资的王小龙在投资遇见小面时就曾感慨,与其他餐饮创业者相比,遇见小面的创始团队十分出众。

首先,团队成员都是高学历精英人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其次,他们年轻,更能把握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最后,有想法的人很多,但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较少,而遇见小面团队非常务实,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快餐领域的一匹“黑马”。

碧桂园创投看中的则是遇见小面“供应链 + 数字化”的优势组合,认为这是中餐领域少见的理工男创业样本。

就连前京东CEO徐雷也加入其中担任独董,希望将京东的“毛细血管式下沉”战术应用到面馆行业。

这些大佬们的共识很直白。在标准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的中式快餐里,谁能把“油辣子香”变成可复制的数据,谁就有机会吃下*的蛋糕。

如今这碗小面年入超11亿、净利破6000万的成绩单,算是给资本圈递了张香喷喷的“验货单”。

05 -

餐饮小生意的时代

近几年餐饮江湖最刺激的戏码,莫过于“蚂蚁雄兵”们在细分赛道里掀起的风暴。

就拿“米村拌饭”来说,这个从吉林延吉起家的朝鲜族拌饭品牌,硬是把人均27元的生意做成了1800+直营店的巨无霸,闭店率不到1%。秘诀?还是供应链优化,用“食堂级定价”干出了米其林式的供应链把控。

再看“牛得道”,专注毛肚这一火锅必点单品。自研全自动蒸煮线把口感标准差砍掉60%,在红海市场撕出年增3.2亿的缺口。

资本圈早就“闻着”味来了。

除了对遇见小面的投资,九毛九集团押宝太二酸菜鱼,靠着“四人以上不接待”的独特经营策略和仅20道SKU的*精简菜品,让酸菜鱼成为集团78%的营收主力。

就连瑞幸这种“咖啡叛将”都跨界搅局。9.9元风暴卷走3亿用户,顺便教会整个行业什么叫“数字化快时尚”。

这背后藏着的,是资本对“六边形战士”的狂热追捧。既要能像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铺4.6万家店,又要能像海底捞把火锅底料生产线塞进智慧物流中心,日均处理200吨食材。

细品这些案例,分明是场“效率革命”。当餐饮业从单纯的“厨艺比拼”转变为“体系战争”,供应链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

米村拌饭让高管下店当店长,遇见小面用300元摄像头替代人工稽查,都是为了解决中餐“千店千味”的难题。

资本疯狂投资的背后,是看到了餐饮行业正从“散装江湖”向“巨无霸时代”嬗变。

这赛道哪是红海?

分明是蓝得发紫的增量战场,这取决于你用传统眼光来看,还是用数字手段来干。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投资界处理。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26 17:04 最后登录:2025-04-26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