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随着夜幕降临,瑞安市莘阳大道临时夜市疏导点逐渐升腾起烟火气,食客来往不息。在众多夜摊中,几家小吃摊在喧闹的人声中略显安静。据了解,这些摊位的主人是一些听力或语言障碍人士,小小的摊位凝聚着他们的拼搏与希望。 近日,记者走进夜市升腾的烟火气中,探访了这些无需言语却充满生命力的“无声摊位”,看他们用手势与微笑搭起沟通的桥梁,在夜市的烟火气中书写自强人生。 无声摊主的“双手交响曲” 四月的一个傍晚,一家名为“子兄铁板鱿鱼”的小吃摊刚亮起灯不久,市民林昭阳就来点餐了,他点了两把鱿鱼须,冲摊主比了个“2”,就扫码付款了。 小吃摊以卖烤鱿鱼为主,兼卖鸡肉、牛肉、年糕等。小吃摊菜单的上方,写着“我是聋人,请直接取菜,谢谢理解”这样一行温馨提示;菜单下方,则标注着“1不辣、2微辣、3中辣、4特辣”的辣度提醒,顾客通过手势告知需求,摊主何传波会意后,笑着反馈给顾客一个“OK”的手势。 开火、刷油、烤鱿鱼、调味、撒葱花……几分钟,何传波就完成了林昭阳的点单,打包后微笑地递过去。“我经常来吃,他家的小吃摊很干净,食材看起来也很新鲜,味道也不错,吃起来很放心。”林昭阳告诉记者,他知道摊主夫妻两人是听力方面的残障人士,凭自己双手自食其力,让他觉得很励志,“希望大家都来尝尝他做的铁板鱿鱼,味道绝对有保证。” 今年46岁的何传波因小时候发烧导致听力障碍。3年前,他开始和妻子一起摆小吃摊,但是由于场所不固定等原因,收入一直不稳定。莘阳大道鑫鸿嘉园附近被作为临时夜市疏导点后,何传波的摊位也被“收编入市”,在上望街道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文明经营。 有了“安摊之处”,何传波夫妻感到干劲十足。虽然是夜摊,但是何传波的工作在下午就已经开始。每天下午,他先去购买食材,回家后清理食材,准备工作完成,18时左右出摊,忙到凌晨两三点收摊。“食材都是每天下午去买,这样新鲜一点。妈妈觉得我们辛苦,也会前来帮忙。”何传波在手机上打完字,伸出手来让记者看他因长期做铁板烧磨出的茧子。 烟火气里传递城市温度 在莘阳大道临时夜市疏导点80余个流动摊位中,像何传波这样的“无声摊位”,一共有8家,他们以笑脸迎客,打手势与顾客交流,在夜市的繁华与喧闹之中,有着“自成一派”的安静和默契。 当晚,在芝士火鸡烤冷面“无声摊位”前,市民颜欢欢给女儿点了一份芝士火鸡面,摊主陈明道指着菜单上的“不辣”两字看向颜欢欢,见颜欢欢点头后,比了一个“OK”的手势,开始制作。 “摊主很热情,笑容很灿烂。虽然我们无法用言语交流,但可以用眼神和手势沟通。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让人很是感动。”颜欢欢是一名医护人员,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日常工作中简单地学习了一些手语,有时候也会和摊主进行手语交流。“他们的摊位很整洁,食材也很卫生,做出来的成品味道好,女儿也喜欢吃。对我们这种老顾客,摊主都记住口味了,会主动询问,让人感觉很贴心。”不一会儿,颜欢欢的芝士火鸡面做好了,陈明道将其打包后递给她,双方在一递一接的同时,用手语互道感谢,然后微笑地告别。 “欢迎光‘柠’”“工作一堆,先干一杯”在诸多摊位之中,一辆绿色的手打柠檬茶餐车很是吸睛。“欢迎光临!我是听障人士,麻烦用手指点点,谢谢配合。”菜单上方一行醒目的文字告诉大家,这也是一家“无声摊位”。菜单图文并茂,每一种饮料都配有图片,图片右边标注了饮料不同杯型的价格,下方则是“堂食”和“外带”选项。 身穿浅紫色毛衣、头戴奶白色发箍的36岁女摊主倪小珠正在餐车后忙碌着,只见她正用力捶打着青柠,冰块的碎裂声与雪克杯的摇晃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倪小珠用文字告诉记者,她一般晚上出摊五六个小时,大概能卖100多杯,生意还是不错的。 在与倪小珠沟通过程中,记者发现这辆绿色的餐车背后,汉堡包磁力贴、卡通人物巴斯光年的抽纸等小物件充满童趣。“我喜欢打扮得很可爱。”倪小珠打字告诉记者,她是一个人摆摊,偶尔男朋友前来帮忙,在这里卖手打之前是游散摊贩,收入没有保障,这次算是稳定了,想努力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当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莘阳大道临时夜市疏导点就会上演着动人的“交响乐”:听障摊主们用铁铲与铁板的碰撞声、雪克杯的摇晃声、油锅的滋啦声,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乐章。上望街道办事处联合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上望中队负责人介绍,在日常管理中,他们发现了这些“无声摊位”,于是将摊位相对集中起来,固定位置,在遵守夜市卫生、文明秩序的条件下,为这些特殊群体点亮一盏“安摊之灯”。 无声的世界给听障人士带来许多不便,但对他们而言,无声的世界并不无力,无论是摊位位置的照顾,还是亲朋好友的关心,又或者经常光顾的食客……这座城市的温情,正藏在每个愿意放慢脚步手势的市民身上,藏在管理者为特殊群体留出的那一盏灯里,更藏在逆境中依然选择昂首向前的笑容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