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东边门美食

欧巴桑 菜谱 1

大东边门曾是沈阳历史上的商业中心之一,虽没有中街、太原街的高贵,却又不失北市场的风情,甚至更有其独到之处。用《边门轶事》的作者王庆春先生的话讲:大东边门有老奉天的一切大东边门是沈阳平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下九流云集于此,商贾繁荣,民间习武蔚然成风。身怀绝技的各类手艺人、商贩汇聚并定居于此,各类店铺、摊床林立。除各色吃食外,成衣铺、修车铺、剃头的、照相的、钟表眼镜、花鸟鱼虫、卖糖稀吹糖人的、卖艺耍猴的应有尽有。此外,还有菜行、大车店、落子园,据传梅兰芳本人曾亲临大东边门献艺,热闹程度可想而知。建国后,相比中街、太原街、北市场这沈阳的三大商业中心,大东边门除了百货大楼规模略小了一点,唯一欠缺的就是新华书店(仅有小人书店、台球社、乒乓球社等文体场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东边门有名号的手艺人和店铺众多,如开裁缝店的刘大爷和孟瘸子、修自行车的尹五爷、肖家钟表眼镜、算命的罗瞎子、整骨的王庄头、同生堂药房(后更名大东边药房)、永芳照相馆和其隔壁王庆春家的新东理发店。至于本文的主题美食界,更是手艺人中的重要代表和翘楚。各类吃食,究其能不能被称之为美食,是和手艺是否高超密切相关。据王庆春先生和任福雄先生回忆,当时大东边门美食,有老根王宝亮家的烙馅饼、王聋子家的水饺,每天人满为患、生意红火。吊炉烧饼也是大东边门一绝,酥脆喷香。东边百货商店(后更名边门百货商店)与群英饭店之间有一间一米见方的木板房,是家熟食专卖店,制作并出售牛蹄筋、猪头肉、猪脑子……当时4分钱一个的五香猪脑子是小店的招牌绝活。还有一家油炸大果子(油条),足有一尺多长,有小孩的两只胳膊粗,颜色金黄,表皮酥脆;还有老高豆腐坊,刚刚做好的豆腐热气腾腾,一股浓浓的豆香。入夜,大东路边的商贩点着嘎斯灯,熏肉香气扑鼻。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国营群英饭店(图1)成立于1956,这里有母亲爱吃的清炒肉、胡家农先生津津乐道的宫保鸡丁,还有独特的“手”形豆沙馅面包,以及节日里才能品尝到的白砂糖和山楂馅元宵。六十年代末,大东边门路口的西北角,一座抹角的拐把子四层楼拔地而起,市民俗称“大白楼”。大白楼是当时大东边门地区的最高建筑,一楼的门脸作为万泉副食商店大白楼门市部,经营各种副食,从花椒大料到各色油酱、从饼干罐头再到蛋菜肉鱼。在大厅内走过,气味不断变化。(大东边门地区还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东方红。据《大东区志》记载,大东区的副食零售业曾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有万泉、东方红、小东、小北、红旗、东塔、辽沈四德等等。其中的东方红与红旗是两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红旗指的是大北地区,东方红就是大东边门外的管城地区。例如群英饭店原名东方红饭店,小河沿路第二小学原曾用名东方红小学。改革开放后,个体饭店如潮水一般出现在大东边门。当时的边门地区,美食斗艳、百味竞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些饭店主要集中于边门外大东路北,还有大东边门小菜行(后来的管城四街)里面也是鳞次栉比。在个体饭店的冲击之下,街道办的管城三饭店、管城烧麦馆相继关门。国营群英饭店也不得不转变思路,开始经营药膳,并在菜品的特色上下功夫,一级厨师赵玉兴师傅制作的“五香小肚”获得过“沈阳风味饮食”的称号。这一时期,诸家风味特色名店汇集大东边门,大大提升了大东边门商业区的档次。笔者不久前购得19899月管城街道办事处在大东路北搞活动时的照片,街景中可见当时的各色名吃,现贴图注解如下。2为大东边门外大东路北的西起第一张照片,可见墙边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字,这里便是管城街道的薄铁加工厂,“”字是薄铁厂为某商厦所制作。这也是大东边门地区曾经云集着优秀铁匠手艺人的真实写照。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2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2往东来,是一座雕廊画栋的二层建筑,门前悬挂的匾额上书“老边家饺子馆(图3),老边饺子是我们沈阳市的传统特色名吃。老边家饺子馆西侧,图3里还可以看见薄铁厂的“廠”字。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3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3

老边家饺子馆的东邻,是一家回民饭店——聚品香。聚品香门脸不大,其东隔壁马家烧麦(图4)规模不小,马家烧麦也是沈阳的特色名吃。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4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4

稍晚几年,还有我们沈阳另一风味名吃——杨家吊炉饼也入驻大东边门,杨家吊炉饼租用的是薄铁厂一楼最西侧的门脸。吊炉饼与鸡蛋糕是绝配,但我却独爱吊炉饼配豆腐脑,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这里就餐时和父亲高谈阔论的场景。

当时这些沈阳传统名吃老字号的分号并不多,跟如今流行的加盟连锁完全是两个概念。大东边门的这几家名店中,名气最大的要属老边家饺子馆了。

老边家饺子馆这个位置原为管城街道集体饭店管城烧麦馆,1986年改为老边家饺子馆,地址是大东路152号。沈阳人都知道中街、北市场有老边饺子馆,但少有人知道边家人住在哪里。老边饺子从第二代传人开始,就落户在大东边门外的管城地区,当然也少不了在自己家门口开店。大东边门的老边家饺子馆是老边饺子第三代传人边盛之子边大为所开,边盛先生(边霖亲弟)亲自在店内照应,店名与中街的“老边饺子馆”略有区别。

笔者与“老边家饺子馆”的结缘来自一次偶然。那是1996年的夏天,大学放暑假,我从外地坐了一宿的硬座回沈阳,约上午十点多回到大东边门的家中,倒头便睡。醒后外出觅食,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我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我最钟爱的丛记包子。可当我来到丛记包子铺,却推不开,店员听到声音后,开门探出脑袋告诉我他们已经下班了,无奈之下我只能另寻其他吃食。当时的丛记包子铺因原址动迁,也租用了薄铁厂的门脸,恰巧与老边家饺子馆是隔壁,于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这家老边家饺子馆,要了一盘饺子。

我这个人从小挑食,并不喜欢吃饺子。但正是这盘老边家饺子让我改变了对饺子这种中华传统食品的态度,从此,我爱上了饺子。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出门吃饺子保平安。打那以后,每当我离家返回学校,每次在沈阳的最后一顿饭都要吃大东边门老边家饺子馆的饺子,有时候是来店里吃,有时候时间紧便买回家里吃。

我吃饺子不用蘸料,喜欢品尝原味,个人觉得大东边门的老边家饺子更正宗。大三那年全班同学来到沈阳实习,我曾自豪的对同学说天下第一的老边饺子就在我家旁边。

再往东来,照片上可见马家烧麦的门牌号:大东路158号(图5)。马家烧麦的东邻是海洲饭店(图6),规模也不小。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5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5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6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6

继续往东走,就是无轨电车13路大东边门车站了,车站后边是一家裁缝店和一家理发店,可惜裁缝店和理发店的名字被横幅标语遮挡住了(图7,红白斜条纹是理发店的标志)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7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7中可见当时的无轨电车车站局部(图7-1),八、九十年代沈阳的公交站上有五讲四美的标语,图7-1中可见五讲之一的“讲文明”。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8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7-1

再东边又是一家回民饭店——东发园(图8)。试问怎么当年大东边门外怎么这么多回民饭店?其实在当时,整个沈城可都是红幌子、蓝幌子各占半边天。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9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8

东发园回民饭店的东邻,就是我们俗称“边门粮站”的“管城第一粮油食品店”了(图9)。在那个年代,用粮票在粮站门口还可以换到可口的烧饼。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0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9

图9局部——沈阳市大东区管城街第一粮油食品店。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1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9-1

某校鼓号队(推测为小河二小)正在边门粮站前助阵,身着八十年代的特色运动服(图10)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2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0

上面诸图就是大东边门外大东路北的诸家店铺,从大东边门路口一直排到沈阳矿山机器厂大门。

再来看大东路南。

大东路南的的美食主要集中在大东边门小菜行里(管城四街),改革开放后这里店铺棋布星罗,有新开的私人饭店,有恢复营业的肖家钟表店、孟家服装店,还有那兼办寄卖回收的下杂商店。(据说“钟表王师傅已经90岁多了,耳不聋眼不花,多年前搬到沈阳东郊养老享清福了

小菜行入口锐角形小商店里的酱驴肉,色香味俱全。各色糖果琳琅满目。

1990年冬,我在管城四街路口吃过一块0.38元的烤地瓜,个人觉得味道之香甜再无出其右者。

小小的小菜行三角地里还孕育了一个汽酒厂,是兄弟俩创办的,全名管城青年饮料厂。想必大东边门人都品尝过那回味无穷的山楂汽酒。

据边门老户赵松江先生和郑先生回忆,小菜行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要数一位从管城制药厂退休的刘姓大姨自制的熟食,白色框子的玻璃小橱柜里摆放着烀肘子、猪头肉……人送绰号“烂糊香”。那味道、那口感,实在是妙不可言。

小菜行里的小饭店熘炒俱全,新出现的朝鲜族风味也进驻于此,我曾在这里看别人津津有味地嚼着冷面。

大东边门小菜行道北还有营业至今的丛记包子铺。“丛记包子铺”绿色的牌匾,上初中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家店。

上高中后,父亲常一早买来丛记包子给我带饭盒,午饭时总是被同学分享大半。包子口感舒适、肉馅唇齿留香。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3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1

丛记包子铺成立于1982年4月24日,创始人丛连升。丛记包子铺还曾创过日销售面粉50袋的纪录,在大东边门的诸家美食店铺中,只有丛记包子铺营业至今。丛记包子铺曾随着管城地区的拆迁二易其址,但始终没有离开大东边门。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4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2

1995年前后,随着边门小菜行的动迁,丛记包子铺曾租用了大东路北薄铁厂的门脸,就是笔者前文提到过的老边家饺子馆隔壁。(参见图13,拍摄于2001年。照得不太清楚,几家店铺已经用指引线标出)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4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3

新世纪初,整个大东路北的商铺随福臻里平房一起动迁(如今此处成为锦绣华庭南面的小广场),丛记包子铺又搬回路南。(图14)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4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4

如今,当年百花齐放的大东边门美食仅存丛记包子铺独一家,我经常前去品尝,味道香如故。

今天的大东边门,早已雄风不在,不复往日繁荣。如今的沈城,沿街全是门市,到处都是商业区,边门早已失去了曾经的区位优势。

大东边门虽远不如以前繁华,但大东路南也仍有不少餐饮店铺。可现在的店铺,并没有地域归属感,无法成为某一地区的地方代表。店铺的主人、店名三天两头地更换,门前变换大王旗一般。所以说,除了贴着鲜明大东边门标签的丛记包子铺外,都不能称作边门特色餐饮。

比如2015年前后,李连贵熏肉大饼店落户大东边门路南(图15),这也是名店入驻?不,这只是一家普通的连锁店,没坚持几年就改换门庭了。

沈阳大东边门美食-第14张图片-特色小吃

图15

遥想当年,邻里们一句:“上边门儿!”蕴含着多少对生活的憧憬。可如今打出租车,说去大东边门却没几个人知道……

只有在梦中,品尝着丛记包子、老边饺子的鲜香;只有在梦中,耳畔依旧能传来早已消失的走街串巷的“豆腐脑诶”“豆腐脑热乎嘞”“面包雪糕油炸糕”等各种曾响彻大东边门内外的叫卖声……

参考文献

王庆春《边门轶事》

任福雄《大东边门小菜行》

感谢管城赵喜来先生、老边饺子第四代传人边大群先生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